首页 / 青海万象 / 正文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四年驻村路 乡音解乡愁——记青海日报社驻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第一书记祁万强

Time:2025年10月16日 Read:3 评论:0 作者:admin

祁万强(中)为村民争取来免费优质薯种。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四年的驻村经历,有收获也有遗憾,离开马家洼村半个月了,乡亲们还会时常给我打电话发微信,说说村里的事情,真的很感动。”

  9月16日,记者在西海都市报社见到了回归原岗位的祁万强,他在马家洼村用乡音土话解读文件,用镜头记录乡土人情,以四年坚守诠释了乡愁不仅是游子的思念,更是扎根土地的深情。

  2021年8月,作为青海日报社驻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第一书记,祁万强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也是乐都人,这次驻村也算回家看看,也能借这个机会为家乡做一点事。”

  从一名记者“跨界”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乡音未改”的祁万强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并发挥媒体人专业技能优势,将驻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四年来,祁万强先后争取各方社会帮扶资金82600元、给村民免费发放马铃薯、油菜等种子92410公斤、采写新闻报道和理论文章10万多字、培训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680多人次、制作各类宣传视频218期……

  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是基层工作每年的重头戏,“单纯地开个会、念个文件、挂个横幅作用不大。”祁万强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驻村书记方言说一号文件”系列短视频,用方言讲述各项惠民政策并通过视频号、快手、抖音等平台“送到”村民手里。

  于是,那些马家洼村村民看不懂的内容和晦涩的条款,通过祁万强的“乡音土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土地补贴款和孩子的学费补助。马家洼村村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此外,祁万强的镜头里还多了很多家乡的风景,春天的杏花、夏天的樱桃、秋天的洋芋……成为远方游子化解“乡愁”的窗口。“书记,多拍点这样的视频!”“谢谢书记代替我们关心家里的老人……”这些评价也温暖着祁万强的心。

  乡音成为解乡愁的密钥,也是拉近群众关系的重要纽带。

  马家洼村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下北山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少,村里人“靠天吃饭”,外出务工成为年轻人寻找出路的首选,所以村子里留下的多为孤寡留守老人。

  谁家的监控出了问题、哪位老人需要网络社保认证……只要一个电话,祁万强放下手中的活就到村民家解决问题。“村民打电话我都是随叫随到,大家对我也不生分。”“随叫随到”的承诺让祁万强成为村里可靠的“自家人”。

  在一次走访中,祁万强发现老人余国庆精神状态不好,经询问老人今年81岁,自己一个人居住。随即,祁万强就带着余国庆去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检查,从医院出来后又带着他去吃饭、买棉服、袜子等,还带他去体验蒸桑拿。“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享受啊!”余国庆脸上乐开了花。

  驻村的4年时间里,每年除夕夜,祁万强先走访村里的脱贫户、残疾户,然后陪村里孤寡老人吃完年夜饭后才踏着暮色下山与家人团聚,这样的陪伴,他坚持了四年。

  探望生病住院的村民、给留守老人理发、每年给10户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这样的温暖小事,祁万强在驻村的四年里做了很多。

  除了日常的关心,他还组织驻村工作队每逢重阳节就自费为村里老人举办敬老活动,邀请全村孤寡老人一起聚餐,共叙家常,其乐融融。心贴心地交流,化解了马家洼村留守孤寡老人长期生活孤单的愁闷。

  驻村四年,“没有干成什么大事”成为祁万强的遗憾,但一件件温暖的小事,悄然改变着马家洼村的每个角落。他感慨:“这一段难能可贵的驻村工作经历,让我在沉淀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来源:青海日报)

标签:
关于我们
青海之声是一个专注于分享青海本地资讯的独立信息平台,我们并非官方媒体,但致力于通过精选内容和多元视角,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地域信息与文化观察。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19-2025 青海之声 (qhradio.com). Powered by QHRADI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