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截至2025年6月底,门源县县域内门诊、住院人次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8%、11.57%,群众就医满意度显著提升。"9月18日,在青海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发布会上,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医共体总院副院长、县中医院院长朵永生公布了这组数据,展现了当地医疗改革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门源县始终将'人民健康'作为核心发展目标,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管理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四大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远、住院难'的痛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门源县委县政府以高位统筹推动改革,出台医改及医共体建设'一主六辅'政策文件,构建了以县中医院为核心,涵盖州第二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通过设立综合办、财务核算中心等职能科室,实现人员、财务、业务等'八统一'管理,并成立医共体党委,建立以县域就诊率、基层服务量占比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改革成效。
财政投入方面,2021年以来门源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县中医院完成新院区搬迁,业务用房面积扩展至5万平方米,新增核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设备70余件;全面落实'绩效年薪制',确保在编人员薪酬全额拨款;投入1600万元建设16个智慧医疗系统,实现诊疗数据实时共享与远程会诊。
在人才与服务优化层面,门源县建立人员动态调配机制,医共体内部流动46人、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72名,选派97名骨干下沉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推广新技术8项。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医务人员人均绩效年增长8%。同时,统一采购调配价值约700万元的医疗设备,建成县域医共体监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信息互通与高效利用。
依托对口援青与省级帮扶政策,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建成覆盖全县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配置20辆救护车构建'15分钟急救圈';成立慢性病管理中心,提供慢特病'一站式'服务;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累计为群众节省费用3.87万元;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开展远程心电诊断40人次、影像会诊117人次。目前,门源县已有2所卫生院升级为社区医院,12所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5.03%,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