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婶子,您家大棚现在种啥作物呢?销路怎么样?一亩地能挣多少钱?”9月16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高羌村的蔬菜大棚里,驻村第一书记曾广业与村民李婶亲切交谈。作为海东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派驻的干部,他早已成为村民们的“老熟人”。
“今年茼蒿价格不行,种的人太多了。”李婶边整理蔬菜边说道。听到这话,曾广业眉头微蹙:“明年大家提前在群里沟通种植品种,可不能再扎堆了。”这句话背后,是他对高羌村产业发展的深刻思考。
初到高羌村时,村委会主任向曾广业介绍:这个拥有2000余亩耕地的村庄,虽是设施农业“示范村”,但存在三大隐忧:土墙棚年久失修、种植户老龄化严重、技术更新滞后。“照这样下去,示范产业撑不过五六年。”曾广业的担忧,道出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600万元项目资金,他力排众议:“资金必须用于大棚改造!”2022年,以高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平台,22栋温室大棚完成改造,蔬菜分拣中心拔地而起;2024年,19栋新拱棚与14栋旧棚改造项目落地。如今,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33.33公顷,拥有124座大棚,年产蔬菜1800吨,带动40%农户增收,户均增收超4.5万元。
“现在村里没有一座空温棚。”曾广业自豪地说。这份成绩背后,是他对产业规律的精准把握: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市场风险,以分拣中心延伸产业链,让“菜篮子”变成“钱袋子”。
高羌村100多亩河滩沙石地曾是“烫手山芋”——种庄稼没收成,撂荒又可惜。曾广业没有蛮干,而是引入食用菌种植户:“让村民打工学技术,为自主种植打基础。”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培育了本土人才。
“乡村振兴靠人才。”曾广业从抓班子入手,重组蔬菜种植合作社,吸纳20余名“乡土人才”加入。同时,他争取到150万元土地托管项目资金,购置36台(套)农机具,培训农机手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如今,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托管收益,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人才引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我是第一书记,就得为村民谋出路。”这句朴实的话语,是曾广业三年驻村的写照。从改造老旧大棚到引进食用菌产业,从组建人才队伍到推进土地托管,他始终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在他的带领下,高羌村从传统种植村转型为现代化农业基地,成为互助县产业振兴的标杆。
如今,走进高羌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分拣中心里工人忙碌有序,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村民的笑脸。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产业发展的种子已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青海日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