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张小千 报道)秋日的柴达木盆地天高云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万亩枸杞田里,一串串红宝石般的果实缀满枝头。70岁的曹存仁佝偻着腰,手指在枝杈间翻飞,鲜红的枸杞簌簌落入桶中。“一天摘150斤,挣100多块钱。”这位夏日哈镇沙珠玉村的老农咧开嘴笑,古铜色的皱纹里沁着汗珠。两个月采摘期,他能增收上万元,“活动筋骨还能顾家,这红果子是咱的福果!”
不远处,种植户谭光东正俯身检查刚摘的鲜果。十年前,他从河南辗转来到这片戈壁,承包百亩地种枸杞。“第一年投了30多万,剪枝施肥全靠跟老师傅现学。”如今他的枸杞园已扩展至300亩,亩产干果稳定在700斤。“柴达木枸杞糖分足、品质硬,关键得守住生态底线!”他身后,连片枸杞林向着天际延展,昔日的风沙地早已化作绿色海洋。
生态与产业的交融,在都兰县城的“神奇柴达木”优品专卖店有了新注解。货架上,枸杞原浆、藜麦饼干、风干牦牛肉等产品琳琅满目,一款“枸杞宝宝”卡通书签吸引游客驻足。“周末单日销售额能破3000元,文创产品常卖断货。”店铺负责人何国元指向墙上的品牌标识:三只手掌环抱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驼峰托起高原之光,底部双手托举的青藏公路与铁路如血脉般延伸。“这不仅是商标,更是柴达木精神的图腾。”自2022年品牌发布以来,全州94家企业共395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枸杞品类独占半壁江山。
产业红火的背后,是全域生态化发展的系统布局。在海拔3000多米的藜麦田,7.76万亩金色穗浪翻滚,占全州种植面积的80%;青稞种植区11.5万亩良田铺展,麦类良种繁育基地守护着“高原粮仓”;草原深处,59万公顷生态保护区划定界限,藏羊羔成活率超95%,两年三胎的高效养殖技术让牧民腰包渐鼓。2025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5.9%,牛羊出栏8.67万头只。
政策活水持续浇灌这片热土。都兰县近年投入3.9亿元支持输出地建设,打造枸杞锁鲜制干共享工厂、藜麦千吨精深加工线等设施;发放“枸杞贷”“福农贷”等惠农信贷,授信余额达14亿元;更借力浙江援青平台,将鲜枸杞直送长三角,让“都兰优品”亮相国际食博会。
夕阳为枸杞林镀上金边,曹存仁将最后一筐鲜果过秤入库。从沙珠玉村的田埂到万里外的餐桌,这颗浸润着生态坚守与创新智慧的红果,正串起一条富民兴业的金色链条,在青藏高原东北隅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