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万象 / 正文
一颗红枸杞的全球之旅——青海格尔木研学解锁产业融合密码

Time:2025年10月16日 Read:2 评论:0 作者:admin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此刻,在欧洲超市的货架上,来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枸杞正与蓝莓、蔓越莓并肩而立;而在近万公里外的格尔木,一群学生正在探寻枸杞的“秘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通过一条独特的研学路线悄然展开。

  10月15日,“红杞风光别样美 高原研学探海西”活动中,研学团队成员一路向西,驶入古丝绸之路南道羌中道的重要驿站格尔木市。20名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出发:为什么柴达木的枸杞能走向世界?这颗小小的红色果实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格尔木枸杞为何蜚声海内外,同学们在这里找到答案。邓建青 摄 

  一颗枸杞的全球之旅

  探访枸杞产业是本次研学活动的重点。“格尔木市的枸杞产业,政策扶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这为枸杞出口持续注入动能。亿林枸杞等多家枸杞出口企业产品远销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格尔木市农牧局副局长王伟伟介绍起了小枸杞的全球之旅。

  格尔木市枸杞种植始于2008年,历经17年发展,已形成郭勒木德镇、大格勒乡、乌图美仁乡、农垦集团四大产区,种植面积达10.55万亩,占格尔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81.2%。2024年,枸杞干果产量达2.51万吨,总产值7.99亿元。

  研学团队走进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07年,近20年来,公司主创者坚守着一个信念:让柴达木枸杞走向世界!这一路走来,公司遇到了不少困难,第一个难题就是种苗的改良。

  “以前我们的种苗挂果率不理想,种100株苗成活的只有70株左右,尝试过很多办法,也投入了很多资金,都没有成功。后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将枸杞苗木进行改良,一款适应海西气候环境的枸杞苗成功试种。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产出的枸杞鲜果送往德国做欧盟有机认证,结果指标全部合格,当年,我们的枸杞就打入了德国市场。”公司办公室主任韩锋林记忆犹新。

  第二个难题就是打造柴达木枸杞药食同源的问题。“以前,我们的晾干工艺多为高温烘干处理,后来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将高温烘干变为阴干炮制工艺,最大限度锁住柴达木枸杞的药用价值。”韩锋林说,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地摸索中,小枸杞成了大产业,现有有机枸杞种植基地1万亩,年产两千多吨有机枸杞鲜果,产品80%出口欧洲。

  如今,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号角已经吹响,企业又一次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建成8.7万余平方米的标准现代化车间,成为全国中药材新版重点培训单位之一。柴达木枸杞目前已远销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韩锋林介绍。

  目前,格尔木市已有6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认证面积1.8万亩;8家生产主体通过绿色认证,认证面积0.57万亩。一些企业同时获得中国、欧盟、美国三大有机认证,品质实力获全球公认。

  今年,小枸杞的实力不菲。1月至7月,格尔木枸杞出口强劲,领跑全州和全省,出口额达1211.56万元,占全州出口总量的87.57%,占全省枸杞出口总额的81.91%,成为青海枸杞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排头兵”。

  研学团的同学们无不震撼于这样一颗小果实,竟能发展成大产业。“我最想和企业主创者聊聊他的创业经历,我的家乡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也有很多特别好的特产,我也想把这些好东西销往更远的地方。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青海、知道我的家乡。”来自玉树州囊谦县的南加说。

工作人员在车间忙碌。邓建青 摄 

  打卡红色地标 让人热血沸腾

  通过一颗红枸杞的串联,同学们来到了格尔木国防教育展示馆。一进门就有一种“穿越”感,从盘古开天的神话,到诺木洪文化的古岩画,再到唐蕃古道的商贸传奇,昆仑文化几千年的脉络铺在眼前。

  再往上来到三楼,气氛瞬间被切换。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青藏公路建设的艰辛过往,让同学们感慨不已。

  “坦克、导弹、直升机还有辽宁舰模型,太震撼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琪楠眼前一亮,凝视着馆内的各种国防武器模型。“我为中国骄傲!我为生在伟大中国、伟大时代而自豪。”李琪楠说。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有一致的感受,这里不只是看展,更是把文化根脉和红色基因,用大家都爱听爱看的方式讲活了,让人热血沸腾。

研学团队成员认真听讲解并拍照记录。邓建青 摄 

  研学之旅连接历史与未来

  转场到将军楼公园,大家走到了另一股红色热流中。10月的将军楼公园满是秋意,讲解员许重玉指着展柜里的铁锹介绍:“看这上面的‘慕生忠’几个字,这是当年将军和战友们修青藏公路的印记。”老师和同学们立马围过来。

  这座1956年建的二层小楼,是格尔木第一栋楼,如今虽略显沧桑,却是国家级4A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了格尔木市最火的红色打卡地,让“两路”精神变得能摸得着、看得见。

  啥是“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两路”精神的内涵就藏在青藏公路纪念馆的细节里——馆内泛黄的修路图纸、战士用过的油灯,再配上“7个月零4天修通青藏公路”的故事,瞬间让人脑补出战士们顶风冒雪,在戈壁上“啃”出公路的模样。

  将军楼正对面耸立着两株“将军树”,更是必打卡点。一名同学跑过去摸着树干感慨:“这是慕将军和战友们亲手种下的,如今都长成参天大树了!”

  “我们进企业、部队和学校宣讲,吸引大家来拍纪录片、写文艺作品,让‘两路’精神熏陶更多人。”许重玉眼神坚定。

  “慕生忠将军的事迹激励着我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怕苦不怕累,多去探索和钻研,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学生胡文辉感触颇深。

  如今的将军楼早已不只是文物,更是让人“重走青藏路”的红色教育基地。“两路”精神早已融入格尔木的城市血脉中,这座因路而生的城,正以将军楼作为重要站点,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夕阳西下,一天的研学行程满满当当。格尔木的枸杞田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些红色果实已不再仅仅是农产品,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本土与全球的纽带。通过政策推动、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格尔木枸杞跨越千山万水,现身欧洲超市的货架,亮相国际性展会。

  这颗红枸杞的国际之旅,正见证着青藏高原与现代世界的对话。

  【研学巴士欢乐速写】研学大巴西行记:向格尔木“趣”探索

  “那是什么?”

  “马。”

  “那不是马,是牛,大兄弟。”

  10月15日,“红杞风光别样美 高原研学探海西”活动研学团队一路向西,驶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巴车上辨牛羊的一幕,点燃了同学们关于野生动物的话题。

  车窗外,109国道弯弯绕绕地延伸到天边。车辆行驶过一大片棕红的藜麦田,引得大家注目观看。同学们不禁感慨,原来青海的十月,依然是丰收的季节。

  今天学生们的状态如何?活力满格!一上车,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翻看昨天的美照、有的聊天唠家常、有的盯着沿途风景……

  邦加同学和成来塔生同学的牛马之辩火热带劲,这场辩论缘何如此?原来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成长地域不同,对牛和马外形特征的认知有着些许偏差。前后左右的同学纷纷凑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争论,说着自己家乡野生动物的特点。话题也顺着这股热乎劲儿,从牛马之争慢慢绕到了看过的书本、听过的故事。

  当然了,唱歌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昨天唱的是《康巴白玉》《郁金香的故乡》《卓巴 卓巴》等歌曲。今天则是奔放自由的《飞》、带动整车氛围的《最炫民族风》、温暖动人的《天亮了》等。

  研学团带队老师还给大家讲解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地质与宝藏资源等知识,还有格尔木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交通重要性以及青藏公路的修建历史、人物事迹等。

  学生高唱《天路》,带着好奇、思考和期待,一路欢歌向西。海西的奥秘还有多少?我们正在路上寻找答案!(作者:陈富红)

  (来源:西海都市报)

标签:
关于我们
青海之声是一个专注于分享青海本地资讯的独立信息平台,我们并非官方媒体,但致力于通过精选内容和多元视角,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地域信息与文化观察。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19-2025 青海之声 (qhradio.com). Powered by QHRADI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