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宁一位钓鱼爱好者在湟水河边垂钓时,意外钓起一条长相奇特的“怪鱼”,引起了当地渔政部门和生物学专家的高度关注。
2024年夏末的一个清晨,西宁钓鱼爱好者马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湟水河边垂钓。突然,鱼竿剧烈晃动,经过一番拉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怪鱼”浮出水面。
这条鱼身体呈灰褐色,布满大理石般斑纹,最奇特的是它的嘴巴——像极了一个吸盘,形状异常奇特。马先生钓鱼十余年,从未在本地水域见过如此奇怪的鱼类。
经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鉴定,这条“怪鱼”竟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腹叶尔羌高原鳅,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极危物种。
裸腹叶尔羌高原鳅主要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在青海境内极为罕见。这条鱼的发现创造了青海省内该物种的分布新纪录,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它的出现证明湟水河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鉴定的专家表示。
专家分析,这条裸腹叶尔羌高原鳅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到湟水河流域的。
可能是人为放生导致,近年来不少人将外地购买的鱼类随意放生到本地水域;也可能是随着渔业运输无意中带入;或者是气候变化导致鱼类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不论如何,这条极危鱼类的出现,为研究高原鱼类分布和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宝贵样本。
渔政部门提醒市民,如果在垂钓或日常活动中意外捕获珍稀保护动物,应当:
立即将其放回原水域,并尽量减少对它的伤害;
如果动物已经受伤,请及时联系当地渔政部门或拨打野生动物救助电话;
不要私自饲养国家级保护动物,这是违法行为;
最好能够拍摄照片或视频,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3年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流域内珍稀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多年未见的水禽也频繁出现在西宁市区段。
“水质变好了,鱼也多了,现在钓鱼经常能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品种。”常在湟水河边垂钓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青海省分布有55种土著鱼类,其中不少是特有物种和濒危物种。
主要包括:青海湖裸鲤(湟鱼)、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等。这些鱼类多数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提醒:“钓鱼爱好者在垂钓时,应当学会辨认保护鱼类,误钓后请及时放生。”
目前,这条意外现身的裸腹叶尔羌高原鳅已被渔业部门妥善安置。西宁市民马先生也因为保护珍稀鱼类的行为受到了渔政部门的表扬。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更多珍稀动物有了生存空间,这也是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