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0月16日,北京香山,红叶初染。一场以“共话昆仑 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学术盛会在这里举行。回溯到一个月前,沉睡在扎陵湖畔的尕日塘秦刻石一经确认便引发学界巨震;而今,新时代昆仑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举行再次“百家争鸣”。
上午9时整,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座谈会拉开帷幕。“发源于先秦时期的昆仑文化,辐射地域宽广,内涵丰富,其发展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铸就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标识……”简短精练的开场白之后,一场深入灵魂、干货充盈的文化碰撞与思想交锋正式开始。
“深入研究昆仑文化,对于厘清中华民族精神源头、强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构建以‘大文化观’为核心的源头文化认知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所作的《昆仑神话的现实意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互鉴》的主题发言中,他以文明互鉴为视角,详细解析昆仑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将昆仑神话置于世界创世神话的整体坐标体系中进行对比,发掘昆仑神话的资源属性,提出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创新路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韩子勇作《谱写昆仑文化新的精神谱系》主题发言。他表示,昆仑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家国象征鲜明、文化滋养多元,黄河、长江等中华文明重要水系均发源于昆仑山脉,赋予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应系统研究昆仑文化内涵,推动其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从而优化国土疆域内的文化空间布局,实现更均衡的文化资源配置。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所作的《河源昆仑的文化构建与未来发展》主题发言中,清晰勾勒出河源昆仑从地理坐标升华为中华文化符号的演进脉络。赵宗福说:“昆仑文化历经发展,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演变过程。当前我们正以新时代理念推进文化重塑,未来应坚持开放与传承并重,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这场座谈会,昆仑文化研究是学术共识的起点,而尕日塘秦刻石是当之无愧的焦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主题发言《“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与大昆仑考古工作》中,以重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揭示了早期昆仑文化的新实物证据与研究视角……近三小时的座谈会暖意融融,专家学者从多维视角展开精彩对话,散场时众人仍围聚热议。
走出会议室,青海昆仑文化传承发展成果展区映入眼帘,厚重丰硕的研究典籍、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精美绝伦的壁画,共同织就一幅立体化的昆仑文化图景,参会者无不驻足赞叹。展区负责人祁智岳说,“对我们企业而言,开发文创的核心是‘让昆仑文化走进生活’。我们将系统梳理昆仑文化体系的关联脉络,通过创意设计对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转译,将抽象的精神图腾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创载体。让古老文化在生活场景中焕发新生,正是我们助力昆仑文化绽放新光彩的使命所在。”
分组讨论环节于下午分两场同步展开。其中,第一组以“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昆仑文化的精神谱系和时代价值、昆仑文化的传承利用、黄河文化视域中的昆仑文化、青海昆仑文化形象标识打造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现场反响热烈。另一组聚焦“昆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系统探讨了昆仑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
热烈的学术研讨最终凝聚为对未来的共同展望。位于昆仑山麓下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遍布着与昆仑神话交融的风物遗迹、口传史诗与民俗活态。从历史文脉到当代实践,从民间信仰到节庆仪式,昆仑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基因密码般深植于海西的肌理之中。海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索昂旺毛在座谈会上表示,将以此次学术交流为契机,不断深化省、市两级昆仑文化研究院协同研究,系统开展昆仑文化研究,为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学理支撑;统筹推进文旅规划与项目建设,打造海西昆仑文化旅游新高地;持续举办昆仑文化论坛等活动,推动海西昆仑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秋日的香山,雨丝绵绵,关于昆仑文化的思想碰撞仍未停歇。它正如播撒的种子,终将在持续挖掘与传承中,孕育出新时代的文化年轮。
(来源:青海日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