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深秋的西宁湟中,田间依旧“热力”不减。高原冷凉蔬菜从这里出发,经历科学种植、精细采摘、智能分拣、保鲜包装的全程“呵护”,一路热销全国。这背后,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的高能量加持,大幅提升了果蔬的品质与产量。
自2022年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起,到2024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蓝图成型,再到2025年全力推进建设……当数据流浸润田野,科技感重塑农耕,短短几年间,一幅从“传统耕作”迈向“智慧赋能”的农业新图景,在湟中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正全力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湟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莫彧功表示,以特色单品为突破口,强化设施农业与冷链物流建设,不断延伸市场半径,着力打造青藏高原高品质蔬菜供给基地,真正实现产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的“双跃升”。
智慧化——
从“经验之谈”到“数据导航”
驻足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前,仿佛走进一座农业领域的“智慧大脑”。电子屏幕上光影流转、数据实时跃动,从气象信息、土壤墒情,到虫情监测、作物长势,全区核心农业区的动态尽收眼底。平台已汇聚区内多个智慧农业项目,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键管生产”。
“以前赌天气,现在拼科技。”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一句话点出变革核心。她介绍,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不仅能全面掌握产业园运营全局,还通过田间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土壤、作物及虫情数据,为农户和农技人员提供精准科学的管理指导;同时接入区域农产品价格信息,让种植规划和市场销售有据可依。
随后,巴三姐拿出手机现场演示:轻点小程序,园区内每家企业的作物长势、种植管理、虫情等动态便清晰呈现。这种“指尖上的农业”,在食用菌智慧云仓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今年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超低能耗模块化食用菌智慧云仓,在湟中区李家山镇新添堡村“安家”,为当地菌菇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这一“菌菇梦工厂”让西香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俊峰眼前一亮。他率先试种芽苗菜,首批300盒黑豆苗上市后反响热烈,也为他开展食用菌种植注入信心。
打开智慧云仓,多层不锈钢苗架上菌包整齐排列,榆黄菇鲜嫩饱满、长势喜人。“云仓能打造完全独立的生长环境,不管外面天气怎么变,都不影响里面菌菇生长。”陈俊峰说,“所有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参数都预设在系统里,手机一点就能随时随地调控,真正实现生长全程无忧。”
当数据替代传统农人的“眼瞧”与“手摸”,每一茬食用菌从出菇到采收,品质与产量都稳定如一。陈俊峰计划,未来将根据市场与季节变化,陆续引进金耳、银耳、木耳、猴头菇等菌种。
从宏观的产业园全局管控,到微观的作物生长环境精准调节,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资料,驱动湟中农业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稳步转型。
去年以来,为推动全区智慧农业提质增效,湟中区以现代设施蔬菜与高原冷凉蔬菜为双引擎,按“一心两川一带一区”的产业布局,在拦隆口镇、多巴镇等10个乡镇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提升高原冷凉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品牌影响力。目前,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任务完成率已超60%;到2026年,这里将建成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创新转化、三产深度融合于一体的“全国冷凉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
在这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中,数据正悄然改写生产逻辑,也让湟中的田野离未来更近。
高效化——
从“人力驱动”到“技术赋能”
“如今西宁很多火锅店用的都是我们的小香葱。”青海联穗农林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樊有金一边自豪地说,一边忙着采收小香葱。
他身后的西堡镇西堡村种植基地里,从云南引进并经持续改良的小香葱茁壮成长,实现一年三茬高效产出,亩产达3000公斤,香飘省内外。而创造这一成果的关键技术之一,就藏在他手机里的一段视频中。
画面里,系统启动后,大棚内百余个喷头如纪律严明的士兵,沿翠绿田垄一字排开,吐出的细密水雾交织成均匀水幕;当阳光恰好切入棚内时,一道清晰的彩虹瞬间显现。视线下移,专用地膜上的精密孔洞中,每一株小香葱都挺拔而立,享受着水肥一体化的精准滋养。
“以前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灌溉、水肥同施,既省心省力,还大幅降低成本。”樊有金的感慨,正是湟中区众多农户拥抱科技后的共同心声。
2024年,湟中区在露地蔬菜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80公顷,覆盖菜薹、红笋、甘蓝、西芹等品种;设施蔬菜除叶菜类外,其他精细蔬菜种植全部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达1333公顷。2025年,湟中区又实施280公顷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覆盖胡萝卜、菜薹、葱、大蒜等冷凉蔬菜,使每亩地水肥利用率提高30%,让更多农户搭上科技增收的快车。
这样的高效故事,同样被写在农业的起点——育苗环节。
今年,湟中区投资700万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冷凉蔬菜育苗中心。如今,青海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内,2000平方米的潮汐式自动化育苗设备已整装待发。
“这不仅提高了育苗质量,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现在2个人一天就能完成20万株的育苗量。”公司生产技术员李世珍深有体会。
从自动精量播种机精准播下每粒种子,到智能温控系统将室温稳定在18至22摄氏度的最佳区间,再到水肥一体化设备定时定量供给养分,一整套现代化设施实现光照、温湿度的精准调控,确保每一株订单菜苗都均匀健壮,以饱满状态奔赴各地。
从一粒种子的精准植入,到一株幼苗的智能培育,再到规模化生产的精准管理,技术赋能串珠成链,共同构筑起湟中区现代农业的强大基石。
如今的湟中,已构建起从良种引进、工厂化育苗到机械化移栽、冷链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年供种苗超300万株,8000公顷蔬菜田年产鲜菜30万吨以上,技术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活跃的生产力。
品牌化——
从“打磨产品”到“塑造品牌”
当农产品拥有稳定可靠的品质,如何让其“金字招牌”闪闪发光,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品牌卖”的跨越,成为湟中区发展农业的必答题。
9月23日,伴着丰收的喜悦,“湟中冷凉蔬菜”商标正式启用。从3月启动设计到金秋落地,半年多时间里,这枚凝聚地域特色与产业期盼的新标识,不仅是湟中区农业品牌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更宣告湟中农业从“产品提质”正式迈入“品牌增值”的全新阶段。
品牌的吸引力,往往源于“明星单品”的闪亮表现,草莓便是其中之一。湟中区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长且紫外线强,为草莓生长提供了独特气候优势。当地依托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成效显著。
走进湟中区西堡镇西堡村的夏季草莓种植基地,20座现代化保温棚整齐排列。掀开一座温棚的门帘,温热湿润的甜香扑面而来。
与传统地栽不同,这里的草莓苗住上了“空中苗床”——在高出地面的定制架床上舒展生长,告别“面朝黄土”的种植模式。工人们穿梭其间,无需弯腰即可轻松打理,仿佛照料着一座座立体的“果实书架”。
“我们这里是冷凉地区,非常适合种夏季草莓。”基地负责人刘痕解释,“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光照充足能促进生长。”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青海夏季草莓市场的空白,还打破草莓生产的季节限制,实现全年供应;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有效带动就业,促进周边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
这一变革,得益于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2024年,西堡镇与南京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携手,将东部的品牌、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市场优势有机融合,共同打造出夏季草莓种植示范项目。
面向未来,湟中区已规划清晰蓝图:力争到2026年,全区草莓种植面积达86.67公顷以上,建成百亩以上种植基地3个,种苗繁育能力达1000万株,鲜果产量达2000吨。
而草莓的“出圈”,只是湟中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湟中区以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为核心,通过引进高附加值品种,构建起从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到品牌营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稳定8000公顷种植规模、确保年产量30万吨的基础上,全力建设全省高原冷凉蔬菜核心区。
品牌战略上,湟中区创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商标”双轮驱动模式。如今,以“湟中冷凉蔬菜”为引领,“圣域”等23个特色商标协同发力,共同托举鲁沙尔菜薹、拦隆口茼蒿等一批“网红单品”成功打入长三角、粤港澳高端市场。随着这些优质农产品陆续入驻各大电商平台、亮相国内重要展会,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正同步攀升。
站在新起点,湟中区正持续深挖资源潜力,强化科技支撑,拓宽销售渠道,致力于让这张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业新名片更加闪亮,真正让“湟中冷凉蔬菜”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增收菜”“致富菜”。
【记者手记】田野里的“重塑”之力
在湟中的田野上,令人印象最深的并非某项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一种弥漫在每一寸土壤中的“重塑”之力。这片高原土地,正以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和创新生态的构建,把传统农业推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具品牌张力的未来。
这份重塑,首先源于“技术驱动”与“市场牵引”的深度融合。无论是食用菌智慧云仓还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炫技,而是紧扣“降本增效、提升品质、适应市场”这一目标。技术在这里,精准回应了高海拔冷凉地区如何实现稳定、高产、优质生产的问题,真正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这份重塑,也显现在“单品突破”与“全链协同”的战略远见中。湟中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以草莓、小香葱、食用菌等特色单品作为突破口,从智慧种植、工厂化育苗,到冷链物流、品牌营销,构筑起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以点串链”的思路,形成了重点突出、整体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让资源聚焦、让产业成势。
这份重塑,还在于“外部赋能”与“内生动力”的有机结合。东西部协作引入南京企业的品牌与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输送前沿研发成果。但更关键的是,湟中本土涌现出一批像陈俊峰、樊有金这样敢于尝新、善用科技的新农人,激发出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发展活力。
这份重塑,更体现在从“产品价值”到“品牌价值”的认知跃迁。湟中不仅在种植端用科技筑牢产品的“硬实力”,更在销售端用品牌讲好产品的“软故事”。“湟中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的创立,标志着这片土地上的农业,已进入从输出原料迈向输出价值的阶段。
曾经“靠天吃饭”的被动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智慧屏幕上实时跃动的数据脉动,是水肥一体化系统下精准喷灌划出的科技彩虹,是“菌菇梦工厂”里恒温恒湿守护的四季丰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嵌入从一粒种子到一棵菜的全生命周期……湟中的蜕变向我们揭示:农业现代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当数据成为新的养分,技术成为新的农具,品牌成为新的语言,田野,便真正拥有了抵达未来的力量。(作者:张慧慧)
(来源:青海日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