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张小千 报道)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夏日哈镇,广袤的沙地上,一群身影正顶着秋风辛勤劳作。社会管护员马尚军和同事们弯着腰,熟练地将一束束稻草压进沙中,再用铁锹牢牢夯实,一个个整齐的草方格不断向远方延伸,为流动的沙丘披上坚实的“铠甲”。“现在辛苦点,把草方格扎稳,明年春天就能在里面种上树苗了。你看那边,去年治沙的地方,新疆杨已经绿油油地长起来了。”马尚军指着远处说。这片正在发生变化的土地,是都兰县深入推进“三北”六期工程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以来,都兰县将其视为“头号生态工程”全力推进。据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项目管理室负责人王永军介绍,全县围绕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三大流域,规划了总投资9.09亿元的中央国债资金项目,旨在治理69.8万亩沙化土地。其中,2024年的治理任务已全面完工,正在进行县级验收,资金支付率已达80%,剩余资金将与明年的苗木成活情况挂钩,以确保治沙成效。更为艰巨的2025年项目也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两批次总投资7.29亿元、建设任务56.26万亩的项目正按计划开标,预计8月底全面开工,将通过分片包干、倒排工期等精细化措施抢抓进度。
在推进过程中,都兰县不仅注重速度,更讲究科学方法。他们总结2024年经验,并赴宁夏、甘肃等治沙先进地区“取经”,在2025年项目中创新推出了“复合治沙+智慧便道”模式。这种模式集成了刷状网绳式草方格、高低立式防沙网等七类技术,可以针对不同沙化类型“对症下药”,同时优化的施工便道布局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巧妙融合了防火隔离功能。王永军表示:“这就像拼积木,用最合适的组合拳对付不同的沙丘,让治沙更精准、更经济。”
治沙不易,护绿更难。都兰县深谙“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着力构建“保障+管护”的长效机制。县里的苗圃基地为工程累计提供了180万余株优质苗木,从源头上保障“栽得下、长得活”。在管护上,则深化林草长制实践,建立了县、乡镇、村、农牧户四级协同网络,43名生态护林员划分网格责任区,采取“日常巡查+重点盯防”模式,今年已累计制止破坏生态行为16起。完善的防火监测和虫害预警体系,如同为这片新绿织起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王永军也坦诚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施工进度、人员力量、建设质效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压力。对此,都兰县已明确下一步方向:将通过加强劳务对接、推广机械化作业、实行周任务分解和日调度来全力抢进度;通过严格执行三级质量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管来保质量;特别是将强化后期管护,针对部分标段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计划将秋季种植调整至次年春季,并提前科学选种,以提高成活率,坚决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秋日的都兰旷野,新的草方格正在成型,运输苗木的车辆沿着新修的便道驶向沙丘深处。在这片人与自然较量的战场上,每一步扎实地推进,每一个草方格的落下,都在为构筑祖国北疆的绿色生态屏障增添一份坚实的都兰力量。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