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在胜利路电子城附近,一场关于社区服务的变革正悄然发生。自“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问题解决也更为迅速。
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渠道不畅,居民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回应。如今,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入户走访,居民们的热情明显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而是主动向社区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透明度。
在试点工作开展中,北商业巷社区充分发挥辖区网格长、单元长、楼栋长的作用,同时联合社区在各楼栋推选热心居民作为联络员,走访中遇到困难可立即协助处理,并督促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同时帮助社区收集问题线索,形成“入户走访+日常联络”的双重保障,避免问题“反弹回潮”。
今年6月,胜利路39号院、49号院的居民联络员发现该楼院内楼道墙体、地面被雨水长期浸泡破损严重,院中居住的老人较多,存在极大的出行隐患。他立即将情况反映给网格长毛海霞,在接到反馈后,毛海霞第一时间向社区、街道汇报情况。
严红新说,因为这件事是关乎居民生活的要事,因此社区召集两个楼院的居民,召开“圆桌听证会”,与相关部门共同商讨方案。
“圆桌听证会”上,由居民投票确定了采用结实耐用的不锈钢扶手,沿用之前的塑胶地面,老年人行走时防滑、脚感柔软舒适。施工过程中,居民们还能随时提出改进建议,真正实现了“我的社区我做主”。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我们雨天在凉亭里打牌,天气好就在院子里的健身器材上活动。”39号院的居民王阿姨笑着说,院子里的老人们都说现在每天都过着享福的日子。
与之紧邻的胜利路43号院、45号院,也迎来了居民生活的重大转折点——开展煤改电工程。
老居民张军昆告诉记者,两栋楼院分别建于1968年和1974年,是曾经的省一建家属院。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楼内没有上下水,居民只能在每个楼层的公共厕所如厕。做饭取暖也依靠电灶、电磁炉、煤炉子等。
据了解,对这两个楼院进行煤改电改造,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居民的取暖问题。居民们冬季取暖主要依赖烧煤,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次煤改电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居民们带来更加安全、环保、便捷的取暖方式。
煤改电工程主要包括电表更换、线路改造以及暖气设备的安装等环节。目前,工程已提前完工并投入使用。这个冬天居民们告别了烧煤取暖的历史,享受到了清洁能源取暖的便利。
“工程提前完工,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家里也能温暖舒适。”“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小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提升和改善。”“今年冬天老母亲不会因为屋子里冷而感冒了。”……居民们为此次煤改电工程的实施点赞。
除了解决居民集中反映的难心事,社区还关注着居民自身的急难愁盼。针对居民反映的上下水、电路老化、门窗修理等小问题,社区网格长主动承担起中间协调的角色,不仅及时回复居民的诉求,还督促物业尽快解决问题。这种高效的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来源:西宁晚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