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快递业吸纳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劳动者,站点成为各民族员工共同协作的“微型共同体”,作为职工“石榴籽”家园,快递小哥之家,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营造“工作共担、文化共享”和谐氛围。
今年7月,“温格石榴籽家园”在格尔木市落成启用,这是浙青两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十五载结出的丰硕果实,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阵地、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力平台。
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拉边村的马木汗麦“砍树让路”,当选“文明家庭”,条井村的韩穆撒维“让墙护邻”,被树为典型。这两幕“舍小家为大家”场景,是循化县“许乎”(藏语,意为“值得信赖的朋友”)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多民族土地上“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生动表达。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阵地,创新推动社区“石榴籽家园”品牌建设,制定《西宁市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指引》,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大家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创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积极打造一批精品社区“石榴籽家园”,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有力推进青海“铸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不论是建设零碳社区、零碳乡村,还是开展国货潮品进乡村、进社区;不论是推进数字家庭、智慧住区试点,还是发展形式多样的社区零工市场;不论是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还是推进“菜单式”普法和“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惠民便企……都要顺应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载体,把社区民族工作与党的建设、民生服务、文化生活三项重点工作“一体化”,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每条街道、每个社区延展到每栋楼宇、每个单元、每户家庭,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幸福社区,以不断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
精品社区“石榴籽家园”是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功能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推动“石榴籽家园”品牌向更广领域延伸、更大范围覆盖,要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将民族工作与组织建设、社区治理紧密融合,形成“社区党委引领、楼院(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特别是要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有效提升治理温度,逐步增强治理效能。要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制定居民“都认可、能理解、可践行”的社区公约,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培育公民公共精神,营造安定有序环境。要通过构建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拉近群众距离、完善治理网络,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方式方法,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用好各类文化资源,塑造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增强社区居民情感依恋,培育社区居民主人翁精神,同时将文化要素与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刚性约束相结合,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推动法律法规入脑入心,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石榴籽家园”中,推动各民族群众携手奋进,共建美好未来。
(来源:青海日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